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
看完整部剧,发现编剧想要探讨的议题就是——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。
注意,主语是「自己」。
太多人兢兢业业,却只是为了赢,为了活成别人眼中的模范。
然后整个人都很拧巴,尽管世俗意义上成功了,但并不开心。
第一集,编剧就抛出了一个《龟兔赛跑》新解,很有意思。

乌龟享受的是过程

兔子追求的是结果这样一来,故事的寓意就完全变了。从「骄傲使人退步」,变成「享受过程VS追求胜负」的讨论。
剧里的人物,也很明显地分成「乌龟派」和「兔子派」。
乌龟代表的,是男主相河老师这一类人。爷爷、鲛岛教授,甚至沼袋老师都是。
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散发着自洽的舒适,在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焦虑、迷茫这些现代人常有的情绪。
我不知道多少人在看这部剧的时候,暗暗羡慕着相河老师的生活。反正,我是其中之一。
工作是自己打心眼里热爱的领域,每天骑着单车开开心心去上班,看表情还以为他要去度假。

上班路上有这种表情的人,我还只在电视剧里见到过作为一个成年人,他却没有被生活磨平棱角,有着孩童一般的旺盛好奇心,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认真思索。

任教的学校不好,学生们不爱上课,但他就有办法让课堂变得有趣生动,渐渐学生们的兴致也越来越高。

没有焦虑,没有丧气,活得踏实又自在,这样的生活简直就像童话一样啊。
相比起来,兔子派那边活得就不是很开心了。
剧中代表人物1号:水木医生。
水木医生在第一次听到自己像兔子时,完全不能理解,说自己明明像乌龟一样努力啊。
她确实很努力,牙科诊所经营得很好,还作为成功女性登上了杂志。
但你会察觉到,她总是有种「拧巴着」的气场,可以看出「不是真正的快乐」。
因为她的任务清单里,总有「不得不去做」的事情。比如参加烹饪培训班,比如参加医学研讨会。

这些都是她迫于假想中的外界压力,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事情。却试图让自己相信:这些都是我想去做的事情。这些事情造成的焦虑太重,让她失去了打拼事业的快乐。

然后,在一次聊天中,被相河老师一语道破:

看到这句话我心里一惊。
一天只有24小时,完成日常工作之外,还要逼着自己做那么多不喜欢的事情,不是欺负自己是什么?
看剧的我们,平时又何尝没有欺负过自己呢?
剧中代表人物2号:樫野木准教授。
这个哥们儿其实蛮有意思的,很像我们平时生活中会遇到的中年人:
很努力地往上爬,巴结上司那点小心思大家都看得很清楚。但是看不出对工作有多热爱,选择这份工作只是出于理性考虑。
随着剧情展开,我们也对他了解得更深入。原来他也曾是热血青年,但是自以为「为了家庭好」,就放弃了自己热爱的实地考察,转而去发论文、上无聊的课。
但还是离婚了。离婚后,他听女儿说「妈妈觉得做实地考察的爸爸最帅了」,愣住了,仿佛被一道闪电劈中。

这时候的他,心里想必很苦吧。辛辛苦苦付出了那么多,却什么都没有得到。
于是,在面对开心得像小天使一样的相河老师时,瞬间心理失衡而爆发,吼出了下面一番话:

他一直觉得,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以喜欢的事情为生,然后成为闪闪发光的大人。相河老师能做到,不过是因为运气好罢了。
但是真的有那么难吗?来听听鲛岛教授是怎么说的:

告诉大家不用为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自责,只要好好做自己,总能发光发热。(听起来有点心灵鸡汤,但由深夜食堂的老板说出来顿时就不一样了!)
剧中代表人物3号:虹一的妈妈
剧中相河老师和虹一的忘年交特别可爱,可惜虹一妈妈总是出来横加干涉,看得我很为虹一小朋友鸣不平。
但是站在妈妈的角度去想,又完全能理解她的做法。
一个单亲妈妈,带着两个小孩,生活的各种压力可想而知。她个性要强,生怕别人觉得她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。虹一又偏偏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孩,他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,读书却很困难,语文考卷只拿10分。
在这种情况下,浓重的焦虑从内而外散发出来,隔老远就能感觉到她生活得很不开心。
她坚信:只要虹一努力了,就可以做到和别的小孩一样。
相河说:他可能真的做不到。
扎心吗?比起坦然面对并接受不好的真相,也许很多人更愿意相信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吧。
好在,后来她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。

其实,乌龟代表 我们的男主相河老师,原本也是一只兔子,年少的他,也曾为了别人的眼光而参加理科兴趣小组,认为自己在动物方面绝对不能输,这样渐渐丧失了最初单纯的快乐。
从兔子到乌龟,相河老师的成长之路上,所幸有着祖父的指引。
长大后的他,也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感染着周围的人,于是在最后,大家都有了成长。
水木医生开始发自内心地微笑,不再把诊所当成是父母留下负担,而是努力把它建成自己的诊所,着手去做从前觉得做不到的事情。

樫野木老师不再板着脸,开始放飞自我在课上讲段子,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了很多。

虹一的妈妈看到虹一得10分的语文考卷,也能做到平心静气,夸奖他「虹字写得很好看噢!」

这真是一部温柔的剧,好像也没有讲什么深刻的东西,但是看完了就觉得心里很温暖,专治那些贩卖焦虑的自媒体。
现在的新闻、自媒体好像特别喜欢塑造成功模板、人生赢家的形象,成功人士的年龄越来越小,成就越来越惊人,然后普通人只能自愧弗如,感叹自己果然是一个loser,焦虑的情绪暗自蔓延。
但是没有用。除了贩卖焦虑的人赚得盆满钵满之外。
我又想起来那个古老的寓言故事「父子骑驴」。父子俩不管谁骑驴,都会被路人批评。你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,不如做好自己。
扮演好一个完美的当代青年很难,因为各方对「人生赢家」的标准都不一样。
在长辈眼中,人生赢家是那个有稳定工作、毕业三年内恋爱结婚买房生娃的隔壁小王。
在同龄人眼中,人生赢家是那个猫狗双全、有着马甲线、整天全世界飞的酷girl。
在文艺青年眼中,人生赢家是把父母日常拍成电影还能拿奖的饭叔。
但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真正想要的,只有勇敢面对内心的感受才知道。
感谢有这样的日剧,为不愿妥协的我们加油打气啊。

承包高桥小哥这个满脸褶子的笑容!